其实,我们还有成绩以外的教育

7 Feb 2019

文/陈昱嘉

图片: SORFINA IBRAHIM


最近有一本新书, Making Sense of Life,收集50多篇新加坡管理大学生亲手写的文章,抒发他们的对生命和学习的感受,其中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大多学生在谈论到因学业而感到的压力,只记得科目的各个别分数,也记得每个学期的平均成绩表现,但谈论纯粹热衷学习的学生,可说少之又少。

经历10多年的教育制度,相信我们也多少有埋怨过教育体制过于注重成绩,逼使学生只顾考试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致。

然而,本地教育体系近几年也试着做出一些改变,如减少考试次数或更注重全方位教育课程等措施。

其实,我们不能只怪制度。体制变了,学生也应该改变对成绩的重视,转而欣赏学习潜在的价值。

你可能认为,这一论点不切实际,成绩不好就考不上下个学期,还能谈论什么学习价值?

笔者却认为,热爱学习的人,才是实际的。成绩只是暂时的成就,把学到的知识缩小到一个积分的数字,停留在那张成绩单上。而学习是一生的成果和个人素质的展现,亦能扩大视野和使想法成熟,为未来奠定更稳好的基础。

​美国得奖教师艾希礼。兰北-辛克莱 (Ashley Lamb-Sinclair) 在2017年于《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 言论篇指出,被成绩约束的学生,思想水平也受限制。学生看书时,不再真正思索内容,只会注重“需要懂”的范围。 只有热爱学习的学生,才能更深入地思考。

过于注重成绩也会使我们忽略学习的乐趣。人本来有的好奇心因成绩却转变为好胜心。

笔者曾有一位教授,特别在课程腾出时间让我们自由发问,不限制课题。教授是个资深的媒体业者,我们能从他丰富经验学到不少新事物,但我们问的只是:“教授,你考试会考什么?能讲一下你改卷的标准吗?”

​教授反问,“你们真的只在乎考试吗?”班上顿时鸦雀无声。

​直到有一位同学突然自告奋勇地追问:“教授,你在写作的时候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教授这时才开诚布公,分享他个人多年来的写作心得,同学们都开始洗耳恭听,课室也充满了欢笑声。

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样貌,不是把每一次测验只看成是一种目标,而是充满探索新事物的乐趣。

同时,过于注重成绩已经对我们的精神健康造成伤害。一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17年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因考试和成绩感到的压力和焦虑,比其他国家平均高多20%。

学生普遍认为 :“我通常会担心考试太难”、“我担心考砸了” ,流露出对成绩欠佳的恐惧。

大家也看到,成绩只有两面: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如果把成绩当作一切,生活就不容许失败,对考取成绩的压力肯定倍增。

反之,我们可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过程,任何尝试改行再尝试、再探索的方略。

希望我们不只是变成硬读书的一部部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者。


***
In Summary:

In this opinion piece, the writer urges students to focus less on grades and more on learning. Students tend to use grades as a marker for their abilities and to compete against one another, but this takes away the joy of learning and puts a strain on their emotional well-being. Focusing more on learning than letter grades can help them broaden their perspectives on life, reinstill in them the joy of discovery and adventure, and strengthen their mental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failure — all things that cannot be achieved just by having good gra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