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习惯练习告别

18 Mar 2019

文/黄迪勤

插图:NAMITA KUMAR

本地生活网站The Smart Local在二月中旬分享了一支影片,对四位青年嘉宾提出了一个课题:你如何看待死亡?

“死亡,除非有意外,否则应该离我们还很远吧?”“那应该是一个很可怕的体验吧?”谈到死亡,镜头前的青年,大部分都给了类似的反应,就好像我们听到死亡当下会碰碰木头后避开不谈,“死”成了一个没什么都不会随意触及的禁忌话题。

自我们呱呱坠地起,无论来自什么样的背景,我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咽下最后一气,向这世界告别。每个人终将一死是条不归路,因此我们一定要习惯练习告别。

聚是缘分 而散是命理

在《论死亡与临终》的书籍里,作者为人生里会发生的任何灾难性损失提出了一套“悲伤的五个阶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模型,最后一个阶段既是“接受”它。

要思考面对死亡,可以先从如何接受失去开始思考。

我们生命中的每个相遇,都可以用不同的进度条(progress bar)来表示。一段关系的发展从相遇的那刻就开始孕育了一个进度条,那些匆匆而去的生命过客,一生的缘分仅能换来一刻的擦肩而过,进度条在擦肩那一瞬间便奔向了终点。

同窗苦读的知己好友,进度条和时间按着同个节奏不停地飞逝攀升,走出校园后各分东西去追逐各自的理想,渐行渐远,不知不觉就消耗了两人一生的缘分。

孩子和父母的缘分,在无与伦比的呵护中成长,在令人无奈的退化中衰老,缘分在彼此陪伴中达到进度条的极限。

进度条被相聚的日子填满后,我们都得从这个关系上“毕业”,领着两人用回忆谱写的成绩单,往下一段风景而向前直行。

两人得要有多么幸运才能够有“缘分”把两条平行线牵引了在一起,在人生里的某个阶段拥有彼此的陪伴。就算进度条达到极限时,我们也应该为此而心存感激。

关于如何接受失去,这篇来自微博公众号”视觉志”的一文是我看过其中最棒的一种形容了。

畅销书籍《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中的主人翁艾迪以及他一生里羁绊着的关系,告诉我们来到人世间,每段关系中的你和我,就好比风和微风,是无法轻易割舍开来的。

面对失去,尤其是至亲和爱人的逝去,我们都很难不沮丧起来。大部分人的通病莫过于,当人还在的时候,关系总是残弱,而死亡却带来最真实的亲密感。

对于生命里的每段关系,若把他们都看作进度条,我们会在当下更珍惜身边的人。一辈子可能随时变得短暂得像一阵子,但是我们该把每段关系活得像金凤玉露那样,即便是一阵子,却能胜过一辈子。

为人世间留下纪念物

明白生命的限度后,会发现到与其强行挣扎卯足全力,试图去“留住”什么,倒不如看看我们可以为人世间“留下”什么。

台湾作家蔡康永有句名言,稍作修改之下,是笔者生活里最重要的价值观 —— 感情最珍贵的纪念物, 从来就不是那些你送给我的手表和项链, 甚至也不是那些甜蜜的短信和合照,而是你留在我身上的, 如同河川留给地形的, 那些你对我,造成的改变。

想要在你的丧礼上听见别人如何形容你,只要朝着自己觉得对的方向努力,不失去自己的价值观,勇敢用我们的影响力鼓励并扶持别人。

大家之所以不喜欢讨论死亡这个课题,是因为它触及心里深处最封闭且最柔软的地方。我们害怕生死,害怕失去所爱的,也都害怕被遗忘,尤其是被自己最爱的人被永远地遗忘。

曾经读过一段摘自《龙族》的文字,说的是不同层面的死:“可人不是断气的时候才真的死了。有人说人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的时候 ,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时候,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然后在社会上他死了,不再会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的时候,那时候他才真正的死了。”

在死去以后,我们的肉体和这个世界分开了。但是哪怕距离相隔多远,凡有一个爱我们的人还记得我们,我们就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号,继续活着。不曾遗忘,就不曾分离。

学会面对死亡便懂得活着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大限是落在生命里的什么阶段,那么或许人世间就不存在“遗憾”这回事了吧。练习告别也会使我们珍惜当下,把握时机为人生自传谱写动人的篇章。

站在哲学理性思维高度上的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更是为了唤醒人求生的欲望,提出了一个在思想上把人逼近绝路的“向死而生”的观念。

海德格尔说,在不断倒数的生命中,一旦看清了生命的极限,我们就可以看清人生自身发展的无限。

生活依然还是一样地过,但是遇到那些令人咬牙切齿作抉择的瞬间,徘徊在说还是不说,但愿我们都有勇气有力量去表达。

遇到欣赏的就赞美,遇到不合意的就拒绝,碰见好的就给予肯定,不让自己因为错过而扼腕痛惜。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认为智能以不同形式发展,其中一道在21世纪末新加入此项理论的智能即是有关认识生与死的智能,称为“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存在智能指的是一个人跳脱于世俗的框框,以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各种事物的能力。看待生命,不仅被眼见的事限制,存在智能让我们能够参透生死,晓得生命从哪里来,该往哪儿去,思考着万物之灵里人所追求一生里的“意义”。

由此可见,坦然面对生命的诞生和逝去是一项可以培养起来的智慧,而生命教育确实是一门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课。盼在读着这篇的你和我会一起加油,拥抱生命,直到抵达终点线的那天。

***
In Summary:

In late February, local lifestyle website The Smart Local posted a YouTube video, in which they gathered four young adults and asked them to write their own eulogies. Through the process, their initial fear of death transformed into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life.

Riding on the topic, this opinion article presents a renewed understanding about death and loss.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death should make us cherish the limited time that we spend with each individual we cross paths with in life. Moreover, the reality of death can also be an impetus for us to seize the day and leave a legacy. Ultimately, death need not mean that we cease to exist entirely, as long as we are not forgotten by our loved 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