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向客工的友谊之手

8 Apr 2019

报道:谢坤良 / 卓思恬 

南大学生在Lepak Lah! 义工活动中,购买了不同本地美食,与在云南花园建筑工地工作的客工吃一顿饭,并分享生活点滴。 图片:林明途

越来越多南大生开始关注客工在新加坡生活的状况。他们有的积极参与客工权益组织的义工活动;有的主动发起活动,促进本地青年与客工群体之间的了解;有的则通过摄影作品展示客工群体,让公众一窥他们的日常生活。

《南苑》访问了四位各自以不同方式为客工福利发声与做出贡献的南大学生,了解他们领导的各自活动,及他们为何心系客工群体。

用一顿饭的时间 聆听客工的故事

回想起自己在2009年与父母搬迁到新加坡时,曾挣扎于适应本地环境的历程,来自缅甸的数理科学院二年级生林明途(20岁)深深的意识到帮助弱势群体融入本地社会的必要。

今年三月,在奥奇百货公司 - 郑治平教育基金的资助下,他发起名为“Lepak Lah!”学生义工活动,每两到三周为南大学生和在云南花园一带建筑工地中工作的客工举办午餐聚会,让参与者透过面对面交谈,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

林明途坦言,客工的福利一直是自己非常关注的课题,也一直想帮助他们,但迟迟没有行动,直到他发现南大社会福利与志愿服务社目前并没有针对客工的计划,因此决定率先发起此活动。

“身为一名外籍学生,在很多层面上我都能体会客工在异国他乡生活所遇到的困难。基于生活背景、语言与日常习惯上的不同,他们往往遭受偏见及不同等待遇,我们必须改这现象。”

Lepak Lah! 于3月18日在云南花园建筑工地举行首个午餐聚会,参与的义工及客工各七名,印度与孟加拉籍客工占多数。

当天学生义工为客工们购买不同的本地美食,包括了海南鸡饭、酿豆腐、叻沙等。有趣的是,他们在交谈中发现,虽然印度与孟加拉籍客工普遍喜爱辛辣的食物,但他们却不怎么喜欢叻沙,对它可是无动于衷。

他们后来发现,印度与孟加拉人对辛辣食物非常讲究,本地叻沙汤汁对他们而言不够浓稠,辣度也不足。

谈到为何选择以午餐聚会的形式促进学生与客工之间的了解,林明途说:“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美食的确可以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凝聚在一起,通过分享美食打破彼此之间的生疏与误解。”

第一阶段的活动预计将持续至今年11月,目前仍在招募学生义工。

林明途说,有许多学生义工在参与第一次的午餐聚会后都表示,他们现在更愿意与客工们攀谈,也学会如何以同理心去了解他们。

“我们所做的是提高意识,通过与客工近距离的接触,透过诉说真人真事,让更多人看到客工群体不一样的一面,也逐渐领会到彼此之间的许多相同之处。”

拍下瞬间美好 一窥客工日常

2013年震撼全国的小印度骚乱事件,激发了郑清和(23岁)重新关注本地客工的生活状态和问题。这名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一年级学生在过去的5年里,闲暇的时候会带着相机探访各建筑工地以及客工常出没的地点,抓拍客工们自然、直接和真实的面貌,希望通过作品展示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郑清和认为客工福利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现在有许多客工长时间在压抑的环境中生活,即使遇到了问题也不敢出声,深怕误会冲突。通过作品的分享,我希望能开展反思,让大家重新探讨客工福利的课题。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次不愉快的事件改变我们对客工的印象。”

郑清和从13岁开始摄影,喜欢凭着直觉捕捉街边风景,也更喜欢通过摄影诉说照片中人物的故事。

他说,由于离家非常近,他常到小印度进行拍摄。起初他会选择退到角落,以不扰人的状态下捕捉客工在工地里或是街边的自然样貌。但近几年来,他改变了方式,主动向客工搭话,再问是否能为他们拍照。

问及拍摄客工有何吸引之处时,他说:“一开始觉得客工们在建筑工地里所穿上的安全背心非常耀眼,工地背景也极为壮观,因此想尝试捕捉这一幕。之后,我发现一般国人平日很少有机会接触客工,他们其实很友善也很健谈,若与你合得来,很快就熟了。“

郑清和以客工为主的摄影项目《揭开小印度》,目前已累计了数百张照片,经过精选后,将陆续分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他的一些作品日前也被刊登在本地社会企业Migrant X Me的社交媒体Instagram页面上。

“从照片上看来,我只是展示了他们真实的生活,但在给客工们过目照片时,这或许也改变了他们的心情或提升了他们的自信。这将为我带来更大的满足感,让我知道摄影的确有它非常正面的影响所在。“

一部电影 一次与客工的交心对话

语言是联系感情的桥梁之一,而国人与客工之间常有语言上的差异,或许导致群体间的隔阂。

为了解决这问题,社会科学学院的四年级生许凯菊(23岁)与五名南大同学与客工福利组织 SDI Academy 和非政府组织Sama Sama 合作,在英语好莱坞电影上附上孟加拉语字幕,让不明白英语的客工也能够和南大生在同一个时空下观赏电影。

当天,共有约15名南大生成为志愿者与超过30名来自孟加拉的客工在南大观赏电影,用餐以及进行交流。

社会科学学院的一年级生黄家乐(22岁)是志愿者之一。他通过活动了解到客工们在新加坡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例如国人对客工普遍持有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的英语不好难以沟通,导致很多客工被孤立。

在这项活动中担任组长的黄家乐说,活动让他不再担心该如何与客工沟通。

黄同学说:“我本来担心他们的性格不会那么开朗,但是后来发现他们都很愿意交谈,有的甚至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家庭照......他们其实很友善,他们来新加坡也只是为了生活。有的客工也学习英文方便沟通。”

当天播映的电影是“当幸福来敲门”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讲述一名失业的父亲如何克服困难,为了家庭继续打拼一番事业。黄家乐认为,这部电影的意义是在于是想让客工们知道,在新加坡有无限能实现梦想的可能,借此鼓励他们。

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客工作为对象,许凯菊说:“我们想要从身边能接触到的人开始,南大里就有很多在建筑业服务的客工。我们希望通过改变学生对客工的偏见,能塑造一个更友善的社会。这也是南大学生每天都能做到的事。”

***
In Summary:

More NTU students are offering support and extending their friendship to migrant workers in Singapore.

On campus, second-year student from the School of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Lin Min Htoo initiated “Lepak Lah!”, a series of lunches between students and construction workers at the NTU Yunnan Garden construction site.

Meanwhile, a passionate photographer and first-year student from the Wee Kim We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hintaro Tay, spent the last five years documenting the daily lives of migrant workers in Singapore and sharing their stories.

Bridging the language gap between locals and migrant workers, final-year student from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Jewelle Koh and her friends organised a film screening session for migrant workers, where Bengali subtitles were included in an English film for all to enjoy.

The students share with the Nanyang Chronicle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ir projects, the impact they have made and how these experiences have shaped their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migrant workers.